网上有关“中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问题一:青少年应该怎样和父母沟通?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因依附性减弱,独立性增强,从而使亲子两代人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一定的距离。由于态度的不同及意见分歧,因此出现了一条心理鸿沟,致使青少年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有事宁可与同学商谈,而不愿向家长诉说;甚至以不满、顶撞、反抗、违法等方式试图摆脱成人或社会的监护,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某种意义上说,代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所以要通过种种途径,做各种努力来跨越代沟、填平代沟。代沟是一种心理存在,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代际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面对代沟,不要回避,要迎刃而上。和父母沟通,最要紧的是尊重,尊重父母,尊重父母的意见。不要直接顶撞,平心静气的说出你的观点,并客观的肯定父母意见中的有益部分,再提出自己的已建和观点,求同存异,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创造良好的沟通气氛,你们才能和谐的沟通。
问题二:中学生要怎样和父母沟通? 沟通,是建立在平等之上的!想要和父母沟通实在很难,除非你遇到的是一位非常开明的父母,例如我的父母!嘿嘿。。。 你要想和父母沟通,首先就要选择一个好的时机! 比如说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礼物之后开始慢慢沟通,引导他们走入你想要表达的问题上! 千万不能让他们激动!否则,你就等着持棍棒炒肉吧!呵呵。。。 沟通需要经常性 隔三差五的和家人聊一聊,长期这样他们就会把这种沟通当作一种习惯,就不会像开始那样容易激动了 到后来或许就成为讨论 会激烈 但是无伤大雅! 慢慢来 不是一次两次可以解决的!
问题三:关于中学生如何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我听过一个故事!故事如下>>有一个中学生整天沉迷网络游戏!他母亲为了这件事很伤脑筋!最后他母亲为了拯救他,也玩的他玩的游戏!并把他加为好友!在网上跟他沟通!一开始母亲什么都不懂,他耐心的教母亲,最后母亲超越他了!俩人在网上了更多了!什么都谈一些!他以后上网,母亲也不再多说什么?有天他发现他的那个网友居然是自己的母亲!他很吃惊!最后俩人面对面谈了很多!他彻底变了!母子关系不再紧张!变成真正的(好朋友)他明白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家长不是一味的骂,训孩子!
问题四:如何改善当代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现状 如何改善当代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现状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由于初中生压力逐渐升高,随之出现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也逐渐增多。而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20年来,亲子关系研究中也把亲子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国内外也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外的亲子沟通研究已经从宏观的型式学角度研究深入到微观的沟通过程研究,目前探讨最多的是父母与子女就某话题的沟通与青少年在该方面行为发展的关系。
2 方法
2.1 被试:
本次调查对象为太原市第二十一中初二54名学生,初三44名学生;第四十九中学初二67名学生,初三70名学生,共235名学生,有效问卷213份。
2.2 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初中生与家长沟通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共16题,分为沟通次数、沟通质量、沟通主动性、沟通对象、沟通困难的因素五个纬度。五方面都有相应的题目,并随机编排。第16题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写出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
3 调查结果
3.1 初中生与父母沟通次数
初中生与家长沟通总体较低。只有12.2%的学生表示经常与父母沟通,25.8%的学生不与父母进行沟通,61.9%的学生偶尔与父母沟通。从年级差异来看,初二学生中只有9.1%的人和父母经常进行沟通,初三则上升到了16.0%。同时初二学生有20.2%表示不能与家长沟通。
3.2 初中生与父母沟通质量
调查结果显示,有22.0%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沟通较深刻,仅有3.0%的人认为与父母沟通还不深刻。绝大多数(75%)与父母沟通的深度只停留在一般水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双方谈论的话题在不断加深,如17.1%的初二学生和26.3%的初三学生 表示与父母谈论的话题是深刻的。
3.3 沟通主动性
调查显示:总体来说,双方以聊天作为沟通手段时,27.7%的学生认为是父母主动的,26.3%的学生认为是自己主动的。从年级上看,认为聊天时父母主动的,初二有19.0%、初三有37.1%;而31.0%的初二学生和22.0%的初三学生在与父母聊天时自己主动。相差9个百分点。其余则认为各占一半。从性别角度看,25.2%的男生和30.2%的女生与父母进行聊天时家长更主动些。
3.4 沟通对象
调查显示,22.1%的学生更愿意和父母聊天,60.6%的学生更愿意和朋友聊,2.3%的学生更愿意和陌生人聊天,其他为4.2%。在与父母的聊天中有6.1%的学生喜欢与父亲聊天,16.0%的学生喜欢和母亲聊天。
另一组数据显示:27.7%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会求助于父母,而29.1%的学生表示不会找父母商量,这两个数据相当接近。43.2%的学生表示,在一些自己实在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才会求助于父母。大部分学生还是会把父母作为求助的第一对象。
37.1%的学生很想与父母谈心,有17.4%的学生表示根本不想和父母谈心。有45.4%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这其中有22.4%男生和12.3%的女生表示根本不想和父母聊天。但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初二的女生有49.1%表示很想与父母谈心。
3.5 沟通困难的因素
3.5.1观点冲突
调查显示:37.1%的学生与父母的观点经常发生冲突,只有19.7%的学生表示与父母的观点有较高的一致性。43.2%的学生表示有时候会与父母的观点发生冲突。44.9%的男生于29.2%的女生的观点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
3.5.2 压力
调查显示,11.3%的学生仍然经常被父母逼迫做一些事情,41.3%的学生认为父母不会逼自己做事情。其余则有时候会被“逼”。而在男......>>
问题五:我们该如何与父母沟通? 当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希望他人将自己看成大人,特别是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那样对待自己。然而不知怎样与父母沟通,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学生常常陷入与父母无法交流,产生代沟的烦恼之中。有时一个小小的家庭问题出现时,由于孩子与家长之间缺少沟通,常常使得问题激化,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庭冲突升级。家庭矛盾的不及时解决,不但不利于家庭和睦,同时也不利于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作为子女的中学生,不应该和父母“一句起,两句止”,期望父母单方面改变以往的沟通方式也不可取。自己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那么如何与父母沟通呢? 所谓沟通,是让彼此明白对方的心意及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法。我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其实是辨明是非,寻求最佳结果的过程。有效沟通要掌握以下基本要领:1、了解是前提。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知道父母怎么想,怎样处事,有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脾气秉性,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与他们沟通就有了预见性和主动权。2、尊重理解是关键。尊重是与父母交往的基本要求。如果连最爱自己、对自己付出最多的人都不尊重,就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与父母正常沟通首先要理解父母,理解其心情,尊重其意愿,还要讲求基本的礼貌,不能任性。3、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当我们不理解父母、与父母冲突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替他们想一想,了解他们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道理。这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4、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两代人之间毕竟存在差异,难免有不同的观点、动机和行为方式。正因为有分歧,所以才要沟通。这种沟通,不一定非要统一不可,而要求同存异。找到同,我们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和行动;保存异,就是保存对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另外,我们要克服闭锁心理,向父母传递有关自己的信息和情况,表达自己的心情,说出自己的意见,让父母了解自己。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耐心解释,让父母听得进,以得到他们对自己的理解。解释时说话放低声调,斟酌词句,有商有量。即使父母不对,也要就事论事,不对父母本人,更不能迁怒于父母。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过“疾风骤雨”时期,以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要经常坐下来,跟爸爸谈谈你在学校的情况,跟妈妈谈谈你遇到的烦恼,这样父母也会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要认为跟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沟通正是你越来越成熟、独立的表现。在交流沟通中,说不定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那样,会无意中缩小代沟,增进家庭亲情。父母是爱我们的,只要我们同样以爱的方式对待父母,沟通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问题六:初三学生怎么和父母沟通 面对可能左右自己人生走向的升学压力,面对影响自己身心发育的青春期困扰,每个孩子都希望父母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那么,什么是初三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家长怎样做才能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帮助”呢?下面,根据我多年带初三毕业班的经验,谈谈我的认识。一、稳定情绪,做一个理智的倾听者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生中心理发育要经历两次反抗期,一次出现在2~3岁,表现为任性、不听话、爱哭爱闹;另一次出现在12~16岁,一般称之为青春期,敏感、易怒、任性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初三正是青春期的中期,“叛逆现象”一般出现在这个阶段。处于青春期中的初三孩子本身就容易烦躁,再面对同学间的激烈竞争,面对老师、家长对自己升学的期望,无论学生学习程度高低,都会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产生疑问。因此,行为上就容易出现某些偏差,将自己的父母当成发泄的对象。所以,上了初三后,家长会陡然感到孩子变了,感到十分困惑。面对这种变化,家长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因孩子的不良情绪而影响到整个家庭。孩子急你不急,他发牢骚你就耐心倾听,他生闷气你就仔细观察,用理智克制自己急于评头品足的欲望,在倾听和观察中尽快找到困扰孩子的症结;待孩子情绪平复后有理有据地与之交流,尊重孩子的一些看法,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孩子尽快走出心理波动期,愉快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类似这样的沟通,不仅可以使孩子逐渐减少情绪的波动,提升了应对困难的技巧和信心;而且在孩子最需要理解和抚慰的时候,家长的宽容和帮助会使孩子心存感激,奠定了以后两代人愉快沟通的基础。反之,遇到孩子不高兴,成绩下滑时,如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盲目指责,眼睛只盯着“成绩”,不给孩子倾诉感受的机会和独自反思的空间,就会加重孩子的逆反情绪和学习挫败感,甚至会由单纯对自身学习的不满转化为对家长的不满,以至与家长之间产生巨大的矛盾。初三阶段,家长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不要因其他外在因素触及孩子青春期相对敏感的神经。比如夫妻之间闹矛盾,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家里面充满了火药味,大人的问题最好在孩子视线之外得到妥善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也最好延至中考后再公开;比如家长工作忙,一方或双方晚上经常不回家或回家很晚,这都会让孩子感觉到一种亲情的缺失,正像有些孩子说的“爸爸妈妈都在家,我觉得心里踏实,学习起来也安心”。父母只要在家,孩子就会感觉到有家的味道,他的心里就有了安全感。 二、准确定位,做一个明智的点拨者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到了初三考查综合实力的时候,学生间产生比较大的差距总是难免的。面对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的孩子,有些家长往往心理失衡,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应该比别人的孩子差。同事间、同学间盲目的攀比往往也使家长和孩子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揠苗助长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老师,我们认可每一个孩子的付出,也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牵扯到家庭的幸福。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优劣。这个事实家长必须冷静面对。所以,到了初三上学期期末,家长就应该对孩子在班内和校内的学习成绩有一个准确定位,并对孩子下一步的升学目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定位后,家长除了真正从心理上接受现实,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目前的学习、行为、心理等进行点拨调整,帮助孩子以良好的心态扩大优势或缩小差距。比如学习中上等的学生,有的往往刻苦不足、难题钻研不精,对中考又盲目乐观。这就需要家长配合老师,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状态,为孩子敲敲警钟,给孩子指出问题,以督促为主,力所能及地帮助孩子加大对作业和复习的纠错力度,拓宽对高难度题型的研讨思路,以求学的扎实、有序。而学习成绩中下等的......>>
问题七:如何调适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误区 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描述了父母与子女沟通的必要性,列举了初中生与父母沟通的误区,并分别针对父母和初中生给出了建议即。 :父母 初中生 沟通误区 调适建议 中学阶段又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约从 11、12 岁开始到 17、18 岁结束, 历时6 年左右的时间。初中阶段又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也有人称之为青年初期),是个体身体发展的鼎盛期,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同时,初中生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但相对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经常会和父母发生冲突。 近些年来,媒体不断报道一些中学生发生令人担忧的事件,因不能容忍家长对自己考试成绩的责怪,17 岁的高二男生杀死母亲,因考试作弊被发现,初二女生跳楼自杀,与此同时,中学生离家出走,打架斗殴,抢劫吸毒时有发生。这些悲剧的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 22 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 36.8%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固执多疑,对别人缺乏信任、孤僻自卑、缺乏与别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气、对他人的优点常心怀不满,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谦虚的优良品质;偏激任性,看问题片面,缺乏理解人与豁达大度的心理品行。面对学习、考试、分数、名次、升学、前途理想以及家庭学校的种种压力及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误区,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多渠道的,有学校、家庭、社会,但是我们必须抓住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也就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家庭这个因素,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在这里我们就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误区及调适来讨论培养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伦理关系,以及经济上和生活上的依赖关系,因此,父母与青少年子女之间就产生了一种本能的依恋情感。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于青少年子女的爱会造成一种特殊的环境和心理气氛,使青少年子女们感到温暖和深受鼓舞,许多良好的个性品格和行为习惯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所以,父母对初中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父母与初中生的沟通可以使父母及时了解到他们的需要,状态,并能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如父母可以通过倾听,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困难等,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第二、父母与初中生的沟通,能在家庭中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给他们安全感和归宿感。有效的沟通,使初中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时时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爱。而父母也可以通过沟通了解初中生思想的细致变化,有利于亲子间情感的融洽。同时使初中生对家庭对父母有稳定的情感寄托,自然而然产生安全感和归宿感 第三、有利于初中生掌握行为规范,促进其社会化的发展。通过沟通与交流,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温和惩罚消极行为,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感,促进其心理上的成熟,以及社会化的发展,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四、对初中生沟通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逆反心理,特别是家长应以朋友身份接近他们时,他们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同时可消除代沟的负面影响,有助于两代人的相互谅解,消除敌意,相互取长补短。 在现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家庭的教育功能有逐渐弱化的趋势,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防止其功能的弱化,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大力提倡良好的亲子沟通。 初中生生理、心理......>>
问题八:中学生如何与家长沟通? 来信引用:“我发现进入高中以后感觉父母对自己越来越不理解,自己也时常与父母沟通,发现自己与父母沟通越来越困难,我感觉到十分苦恼。我该怎么办?”答复:你好,你所说的问题在现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很多中学生与你一样,也出现与家长沟通困难。50%的学生认为父母“不太了解自己”,69%的高中生认为与家长沟通存在障碍。与父母存在着“双方以自我为中心严重,缺少沟通艺术,且沟通时间少,渠道单一,单纯关注学习,忽略全面发展”等问题。这是一种“表面顺畅其实并无深层思想交流的‘伪沟通’”,像这样缺乏质量的沟通无疑会影响最终效果。因此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很重要,做一个善于与父母沟通的中学生,避免“伪沟通”:沟通常识:留意看:观察父母日常的生活习惯及作息时间,注意他们平日的身体状况与健康情况。细心听:和父母谈话时可以尝试听听父母的想法、需求、担忧及压力。多多讲:早上要向父母说声“早晨好”,外出时向父母说“再见”及交待预计回家的时间,多利用言语表达你的关心,亦可以用小字条表达心意,做错事时要坦诚认错,主动和父母倾谈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常常做:安排固定时间协助父母做家务,尽力做好自己本分――努力读书学习,对工作负责及投入,在节日或父母生日时表达心意,如送礼物给父母或一同外出联络感情。沟通技巧:主动交流:每天找一点时间,比如饭前或饭后,和爸爸妈妈主动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朋友,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与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创造机会:每周至少跟爸妈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饭、田里劳动、打球、逛街、看电视。边做事情、边交流。认真倾听: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时,不要着急反驳,试着平心静气地先听完父母的想法,说不定你会了解父母大发雷霆背后的理由。主动道歉:如果你做得不对,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主动道歉,往往会得到父母的理解。善于体谅:可能错不在你,你有很大的委屈,但是先不去争辩。也许父母过于劳累或工作生活中遇到了麻烦。换个时间和地点,再与父母沟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控制情绪:与父母沟通不良时,不随意发脾气、顶嘴,避免不小心说出或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想要动怒时,可以深呼吸、离开一会,或用凉水先洗把脸。承担责任: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主动分担家庭的一些责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干些农活等。趁机还可以跟老爸老妈聊聊天。讨论问题,达成协议:学会遇事多与父母讨论,并就如何行动达成协议。例如父母会担心子女沉迷计算机而荒废学业,如果能就玩计算机的时间和学业的平衡做出讨论和达成协议,问题和分歧便能解决了。 中学生与家长沟通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组
问题九:家长如何与初中生沟通 如何培养孩子,让他能与自己畅通无阻的沟通交流,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所热切关注的问题。对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成人感迅速增强,但心理却并不成熟的阶段。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是他们很强烈的愿望.但对于成人尤其是父母,他们往往缺少最基本的信任,轻则有意回避与父母的交流,重则还会与父母“过不去”。这时候的孩子特别需要知心朋友,需要心灵关怀,作为家长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做与孩子沟通的主动者.一、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家长要对孩子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用放大镜看孩子,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暗示自己:我有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我们要一起成长,我们要一起面对很多问题,我们会比别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乐趣。现在孩子因为有我这样的家长而骄傲,将来我会因为有这样的孩子而自豪。告诉孩子:在爸妈眼里“你最棒”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天赋的,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天赋都能被唤醒。就像打开宝藏的口诀“芝麻,开门”一样,唤醒这沉睡的巨人也需要秘诀,那就是“你最棒”。二、对孩子的要求具体化 家长有一种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在今天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效的,也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作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记得我的同事孩子上初三了,她也很着急就对孩子说:“初三了,可得下功夫。”孩子却很茫然,反过来问:“怎样就是下功夫”。你的要求孩子无从下手,其实你也说不清楚操作程序。积极的方式是要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的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的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三、抓住关键时机不放松 新学期开始时: 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学生总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其中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我要好好学,把学习搞上去,做一个好学生。对于学生的这一上进心,家长应该珍视和爱护。这是家长对他的要求和制定的目标他会牢记在心。享受成功喜悦时:假如你的孩子在运动会上获了奖、单科竞赛获了奖、拾金不昧获奖、文明礼貌获奖等等。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孩子受到委屈时: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更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孩子有困难或失败时:家长不是训斥,而是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予指点。家长要以乐观豁达的精神感染孩子,让孩子拥有积极乐观的精神,快速飞出“困境”。他人取得优良成绩时:看到别人取得好成绩,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家长要抓住此时机,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孩子一时的热情变为永恒的行动。
问题十:青少年可以怎样与父母沟通? 在与父母沟通的时候我们要先理解父母,尽管对父母的有些观点不认同,但要想到父母始终是对我们最好的人,我们理解父母,父母就会认为我们懂事,这样在交流起来就好多了。
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指导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有些是很容易被家长们忽视的。
一、抑郁症。
抑郁症在刚开始的时候会比较难察觉,如果没有及时控制,可能对孩子伤害极大。现实中,有不少孩子深受抑郁症的困扰,却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被当作是青春期的叛逆行为,从而错过了治疗机会,最终引发悲剧。
抑郁症的典型表现:
1、经常情绪低落、总是表现得很悲观;
2、不愿意过多与人沟通;
3、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什么也不想做;
4、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对自己产生怀疑;
5、经常失眠,食欲降低。
二、学习障碍。
其实孩子厌学逃课,考试成绩跟不上,不一定是态度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在接受正规教育的条件下,智力正常的孩子在听、说、读、写、计算、思考等学习能力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表现出明显困难,因此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和要求。而造成学习障碍的可能是个人心理因素,也可能是家庭因素。
学习障碍的典型表现:
1、孩子的智力正常,学习表现却远不如同年龄的孩子;
2、孩子很想学,也很努力,但学习表现却还是不理想;
3、孩子有学习困难已经持续一段时间,比如一个学期。
三、焦虑症。
焦虑不仅仅会出现在成年人的身上,孩子也可能深受其扰。焦虑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以过度、持续性的担忧和恐惧为主要表现,还可能伴随心律加快、呼吸加快、出汗、发抖、虚弱、疲倦、睡眠困难以及肠道问题等躯体表现。
焦虑症的典型表现:
1、学习成绩下降、不愿与同学及老师交往,或由于焦虑、烦躁情绪与同学发生冲突,继而拒绝上学。
2、对未来过分担心,担心学习成绩差、怕黑、怕孤独,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安、焦虑。并且缺乏自信,对事物反应敏感。
四、多动症。
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不认真,也未必都是品行问题,很可能是由于多动症。多动症的患者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常常让老师和家长感到头疼。
多动症的典型表现:
1、注意力不集中,保持专注的时间很短,经常心不在焉,丢三落四;
2、很难保持安静,小动作很多,不分场合地嬉戏打闹;
3、由于注意力无法集中,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进度和要求。
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指导
引导学习从反思开始
太原市任女士问:孩子上初一,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很差,不愿意主动与家长沟通。自己也想学,但又不自觉,家长感觉孩子应该能做到的,孩子自己却说做不到。是学习方法问题,还是心理问题?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爱玲指出,中学教育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黄金时代的开端。作为学生家长应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引导孩子,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
一.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是否过高。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如果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则不易实现,对孩子会造成不必要的心理伤害,从而挫伤孩子的自信心。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家长更要讲究教育的方式和策略。要尊重孩子,多引导、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不挖苦、不讽刺。家长对孩子上初一后的各种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并尽快地和孩子沟通,找到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契点和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结症”,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
二.想想孩子是否缺乏上进心。 家长要多琢磨孩子的个性心理,可以找一个孩子非常熟悉的同学,让孩子自己比较二人间的长处和短处,孩子肯定了自己的优点,方能找回自信,同时还能找到自身的不足,就可能有针对性地在这些方面努力以超越对方。当孩子取得成功之后,不妨再找一个新的比较对象,久而久之,当孩子的行动始终有明确的目标时,就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孩子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三.坚持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品德培养。 中学教育 阶段是培养品德十分有利的时机,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英雄人物及科学家的事例和有关资料,使他们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榜样。同时要认识到,在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还要防止孩子走下坡路。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但课外是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拓宽,家长应创造条件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多看课外书籍,参观名胜古迹,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开阔孩子的视野、启迪孩子的智慧,从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及其一生都有重要的意义。要让孩子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有的晚上睡觉很晚,有的甚至中午不休息,睡眠不足,精神自然就差,听课效果当然不会好,所以要帮助孩子提高睡眠质量。
五.依据孩子现有的学习情况,结合孩子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帮助孩子借鉴一些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孩子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例如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总结复习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等等。
在采取以上策略的同时,不可忽视另一个重要因素,即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庭成员要和睦相处,家里要有浓厚的学习、探讨氛围,使孩子在家坐得住、乐于学,从而为孩子在“黄金时代”的智力开发开辟广阔的天地。
家长应如何应对孩子旷课逃课问题
在中学教育阶段,也许每个班级都有过这样的孩子,他们经常逃学,公开违反校规校纪。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其批评教育也无济无事。最令人心痛的就是他们放弃了学生最重要的职责,那就是学习。孩子旷课、逃学是厌学、恐学的表现。旷课、逃学的孩子,多数学习吃力。也许他们上课什么都听不懂,下课后作业也不会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甚至抄袭别人的作业。有时候老师向家长告状时,家长很恼火,可能会对孩子进行职责或打骂。这些孩子一听学习就头痛,旷课、逃学可以暂时躲避一时,心里轻松一阵儿。有的在街上闲逛,有的去玩感兴趣的东西(如游戏机等),有的可能离家出走,有的想放弃学习出去打工。实际上,这些孩子的处境十分难受,既可气,又可怜。
孩子学习跟不上,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大多是从小没有养成学习的习惯,得过且过,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都很差,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家长有责任,学校老师也有责任。解决孩子旷课、逃学问题必须家校双方共同配合。
从家长方面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解决措施:
一、承认自己在教育上有失误,没有下功夫从小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教育态度、方法生硬。家长应该在自我反省基础上跟孩子倾心交谈两三次,检讨自己的缺点,听听孩子的想法,跟孩子一起下决心,一点一点的赶上去。家长千万不要用以前那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孩子。家长的态度也是孩子转变的重要因素。
二、向老师请教,跟孩子讨论,分析孩子的主要问题在哪里,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要一科一科分析,学习最差的科目的学习态度、方法、学习具体内容仔细分析,问题找得越准越好。
三、跟学习好的孩子“结对子”。要跟老师商量,选择与自己孩子有交往基础、能帮助人的学生做小老师。必要时,带孩子到对方家里去向对方的家长郑重作出表示。为了不给“对子”增添太多负担,对自己的孩子要有具体要求,如“自己先看,不懂再问”,“自己先做,哪里不会再问”,“课前预习,找出难点,上课专心听讲”等,孩子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光依赖别人肯定不行。
四、请家庭教师。孩子有几科学不好,先突破一科、两科。跟老师商量,请一位家庭教师利用双休日给孩子补课。要请比较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师前,孩子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有依赖心理。要调整好孩子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五、家长跟孩子共同学习。有的孩子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该转变思想认识,认真学点东西,学孩子的功课或者另外学习某一门知识。家长与孩子安排共同的学习时间,有互相监督检查的措施。
家长的逼迫导致孩子的叛逆
心理咨询中心接到家长来电:“现在我的孩子特别叛逆,什么都听不进去,特别是学习上的事情,如果你问他,他肯定跟你急。”王先生夫妻俩平时工作很忙,把孩子交给了祖父母代管,也就是平时成绩出来后问问孩子的成绩怎么样,几乎每一次问都会引发一场冲突。对待不服自己管教的孩子,王先生只有求助心理医生。
找出症结 家庭教育是否缺失
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孩子不听话,变得暴躁,发脾气,不服家长管理的时候,家长不要一味指责孩子,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在学校教育中孩子会这样,在学校教育中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说,很多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孩子的叛逆都是被家长逼出来的。
有些家长动辄 ”考清华上北大“的期望,让学校教育中的孩子不堪重负;有些家长一天到晚工作不露面的冷淡,让孩子备受冷落;有些家长日日耳提面命的管理,更让孩子急于逃脱这种干预;而在单亲家庭或者由祖辈老人看管成长的孩子,容易因没有安全感、认知感,而通过其他途径寻求。心理专家认为,以上情况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的表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能力,家长不能只按照自己的想法管教孩子,应该主动获知孩子的想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
抓对时机 初二是成长关键期
初二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医生介绍,从课程上来看,小学课程相对简单,一个班级里所有学生成绩相差不大,但到了初中,课程开始有难度,学习压力也变大,学生们的.成绩能力差别逐渐显现,一些落后的学生因听不懂课程内容,便开始自暴自弃;从交友上来看,初中阶段是孩子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的阶段,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有了判断善恶的自主能力,由此便开始无选择的建立混杂的交际圈,如若圈内有人品行不端正那么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
心理咨询师提醒,在这一阶段中,除学习成绩外,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长期、平等地交流才有效。可以通过一起旅游、参加活动、共同运动等方式与孩子亲近交流,拉近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他们的近况,对不良问题做到及时察觉、纠正。另外,王希芹提醒,家长切忌只在每次考试后才去关心孩子的成绩,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做好榜样 家长提升自身修养
有些孩子不和家长交流会觉得是家长落伍了,很多自己会的懂的家长都不知道。心理专家称,家长更需加强自身学习修养。像一些学校开设的家长学习班,便可提供给家长学习的条件,为家长梳理出学习方向。
家长应做好榜样,时刻注意自己和孩子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在假期,学生的一些坏习惯最容易养成,家长要注意在此期间孩子的交友、娱乐方面是否存在隐患。同时,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家长不能任性管理,仅靠打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该有目的地去管理教育,向孩子讲解清楚事情的严重性、危害性。再一点就是与学校老师积极配合、协调管理。通过和老师的沟通了解、挖掘孩子的兴趣点,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树立孩子的责任感。同时,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家长也应适当地给予精神上的奖励。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苦恼
在中学教育阶段,孩子表现出孤僻、郁郁寡欢,情绪低沉、悲观丧气、少言少语,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活动和一些交际也不感兴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第二可能是因为家庭变故的原因,从小缺乏关爱,也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三是自身受过严重的打击,或者生理有严重缺陷;四是升学后遇到许多困难,成绩低下,未能得到公正评价。
急躁
孩子上了中学,逐渐步入青春期。这个时候的孩子都比较争强好胜,感情也很丰富,兴奋性也很强。但由于孩子的心理还不成熟,情绪波动较大,自制力比较差,遇事不能理智冷静对待,易产生急躁冲动的毛病。急躁的孩子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感情用事,常常为一些小事与人争吵、打架,严重的还会走上犯罪道路。
敏感
这类孩子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感,他们十分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办事情的时候也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喜欢胡思乱想,对问题的分析推断不从实际出发,而是靠主观臆想。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胆小怕事,缺少欢乐,学习成绩会受到很大影响。
乏欲
主要指孩子对很多活动缺乏兴趣,而且还不能主动参与。
孤独
表现为以我为中心,这样下来他们就会变得不合群,喜欢独处,形成了心理闭锁、性格冷漠等心理问题。
迷惘
是指对事物或某种现实因分辨不清是非而感到无所适从、失去判断力的心理状态。
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建议
针对以上常见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关专家建议家长及老师重视孩子的生理卫生,首先要求孩子合理、科学地安排每天的生活,注意劳逸结合,才能有效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其次帮助孩子调适情绪。另外注意培养孩子开朗、随和、热情、自信、勇敢的性格。最后应鼓励孩子多参加有益的活动,以调节精神生活,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人际间和谐的关系。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广交朋友,以联络感情,互通信息,互相学习和帮助,取长补短,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大有益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感悟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相应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制度。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的制约,多数中小学还没有开展起这项教育工作。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运用相关课堂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外,更重要地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同时要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的沟通渠道,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和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
通过探索,我认为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创设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对他人能理解、尊重、宽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合群。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写“心里话”日记、周记,进行电话谈话、心理咨询,设置“悄悄话”信箱,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此外,还可以结合班队会以及校内的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二、倾注真诚的师爱,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我认为: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这样才能结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跨越“代沟”。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能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当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自身的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倾注真爱,促进内化。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
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高考前应该如何提高孩子自信心
高考前打了退堂鼓
网名为“一叶秋风”的家长说,中学教育阶段,女儿在某重点读高三,平时成绩一般,中等水平,考试成绩也在五百分左右。平时女儿学习也挺刻苦的,但是最近女儿的表现总是有点异常,早上起床后总是不愿意去学校,吃饭也磨磨蹭蹭的,晚上放学后也不想着复习功课,只是看电视,然后就去睡觉了。而且女儿还经常说自己的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没有复读,其他的学生复读了才比自己成绩好。
后来,家长跟女儿谈了心,才知道女儿是因近几次模拟考试考得不好,变得非常灰心。女儿说,今年是没有希望了,努力也考不上好学校,不如明年复读后再考,一定会考一个好学校的。女儿的想法,让家长不知如何应对。
美丽谎言鼓励女儿
“一叶秋风”抛出的问题,让QQ群里许多家长产生共鸣。网友“灵山”的女儿在南开中学读书,两月前也曾装病不去上学,但他用自己的妙招化解了女儿的困惑。
“灵山”在QQ上告诉心理咨询中心专家:“今年3月,女儿也说不想考了,还回来装病,想明年复读。我反复询问才搞清楚,原来她认为今年考一本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信心全无。”就此,“灵山”一边给女儿减压,一边告诉她即使要复读,今年也要去参加高考,起码当成一次模拟考试,也可了解高考的情况。如果今年不去考,明年岂不是更紧张?
“灵山”分析女儿的心理动因是担心考不上好大学,今后找不到工作。于是他编了一个谎言:“你的工作我已找好了,你放心考。结果这个谎言还真把娃娃的心结解开了。她现在开朗多了,学习也轻松了许多。”
“马上就要高考,女儿却突然变懒,天天说要复读一年再考个好大学,这该怎么办?”昨天,高考QQ群里,有家长向大家紧急求助。
应鼓励孩子不要放弃
“面对这么大的高考压力,学生有逃避的心理也是正常的。父母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励他坚持,千万不可一时心软让他放弃今年的高考。”高考QQ群专家团成员、心理专家陈某说。
他说,即便父母有让孩子复读的打算也不应表露,应鼓励孩子去经历一次挑战,至少为明年复读积累经验。
;关于“中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和正超级甜]投稿,不代表氢时代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sdsy.cn/syzs/202501-1469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氢时代的签约作者“和正超级甜”!
希望本篇文章《中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氢时代]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学生如何与父母沟通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问题一:青...